> 探索未知 > 未解之谜 > 真的存在平行宇宙吗?(下)
真的存在平行宇宙吗?(下)
作者:中国科普博览
2025-02-12
65
管理

上期传送门:

真的存在“平行宇宙”吗?(上)

(图片来源:google)

当它准备落下第一步黑棋时,它似乎有361个选择,当然我们必须考虑棋盘的对称性,因此它实际上只有55个选择,也就是说棋局“分裂”为55种可能性。如果第一步并没有落在任一对称轴上,第二步白棋将有360种走法,也就是说棋局又“分裂”为360种可能性。以此类推……

懂了没?棋盘上的所有变化就是阿尔法狗“芯”里的“总宙”,每一盘棋局就是其中的一个子宇宙。每下一步,棋盘“总宙”就以可能走的变化发生“分裂”或继续“演化”。棋盘太小,只争目数。相比之下,我们所在的宇宙则是一个巨大的存在,按照多宇宙理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量子事件,也就是说,我们的宇宙每分每秒都在进行迅速的“分裂”或者“演化”,子宇宙的数目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巨大数字。

(图片来源:《蝴蝶效应》宣传广告)

我们还可以推想,既然存在天文数字的平行宇宙,那么在存在着无数个“我”的多宇宙里,可能有一些“我”更加落魄,也有些“我”则混得更好。比如某一次考试,本宇宙的“我”考了90分,而有些宇宙的“我”则瞎猫碰到死耗子,考了个满分,另一些“我”则倒了大霉,考了不及格。

继续联想下去,在某些宇宙里,“我”已经实现了当时的梦想,功成名就,位高权重也未可知。本宇宙的我多么想拥有那种体验啊!这就好比,如果人生好比一场游戏,可以save and load该多好,我总能S&L到一个最好的结果。

说到这里,游戏里通过S&L而出现的不同存档不就是一种多宇宙的理解吗?比如影片《彗星来的那一夜》中的女主角,去到平行空间的另一个“她”的家,发现另一个“她”过得更好,于是将另一个“她”打晕,伪装成另一个“她”。

(图片来源:google)

△多伊奇:量子计算是一种独特的利用自然的新方法。这将是第一个允许通过在平行宇宙之间进行协作而执行任务的技术。

1991年波钦斯基的一篇文章也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平行宇宙之间的交流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1997年普拉加 在《物理学基础》发表论文,描述了一种可能的量子光学设备测试。文中提到:建造一个离子阱,肼中存在一个孤立离子,对这个离子的量子测量将产生两个平行世界,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是否能够探测到一个光子。由于80年代发现了“拉比振荡”,量子退相干的几率存在一定的周期性规律,两个世界之间的联系会存在一个时间窗口,也许是毫秒级,也许是纳秒级。不管怎样,只要人类的技术水平能够达到,就可以通过这样的实验验证多宇宙理论。

普拉加后来甚至表示,如果这种技术成熟,足以实现平行世界间的通信。可惜的是,普拉加的这篇论文一直到现在才仅仅被引用9次,显然无人问津。

2010年前后,斯蒂芬*菲尼等科学家分析了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的数据,声称发现了证据,表明我们的宇宙在遥远的过去与其他平行宇宙相撞。

然而,对WMAP和后来的普朗克卫星(分辨率是WMAP的3倍)的数据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后,并没有发现任何有统计学意义的证据,表明存在这样的宇宙碰撞。此外,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其他宇宙对我们的宇宙有引力作用。

(图片来源:google)

△如左图所示,如果宇宙和其他宇宙存在碰撞,则宇宙背景图上应该有一个明显的碰撞痕迹。有科学家宣称在宇宙背景图上真的找到了这个痕迹,如右图,你发现了吗?

总之,即使是现在,主流科学界对多宇宙理论仍然持观望态度。

比如2007年,诺贝尔奖得主温伯格就建议:“如果(要证明)多宇宙存在,最好能找到一个合理解释夸克质量的精确值,或者其他标准模型的常数。”言下之意,多宇宙应该先在现有物理模型里立功,而不是光搞一些虚无缥缈的幻想。

乔治·埃利斯(图片来源:wiki)

看了这么多大师的表态,你对多宇宙还有信心吗?

竟然有这么多种“多宇宙”

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多宇宙在弦论等其他的新理论发展中起了很好的“启蒙”作用,让理论物理学家在思考的时候脑洞大开。在这些新理论中,又出现了许多不一样的多宇宙。

(图片来源:google)

(一)四级宇宙

泰格马克总结了各种多宇宙理论,并把这些理论分成四个级别:

第一级:可观测宇宙的延伸

可观测宇宙直径为730亿光年,超出这个范围之外的宇宙,由于宇宙正在加速膨胀,我们已经看不到那里,可能永远也看不到。泰格马克认为存在着一个各态遍历的无限宇宙,每个角落里的物理定律都和我们这里一模一样,各种常数的大小也完全相同,但却存在着几乎无限多的子结构,每个子结构的物质分布都与我们所在的有所不同。这么多子结构一起,正是代表着整个宇宙的无限可能性。

按照泰格马克的估计,我们要航行10的10的115次方米(可不是10的1150次方哦,是1后面写10的115次方个零)后,才有可能到达其他的子结构。第一级子宇宙(子结构)仍然相连。

(图片来源:google)

△计算机模拟了一片超过5000万光年宽的空间区域的图像,显示了在宇宙中光源的大规模分布,但我们对这些光究竟来自星系还是类星体尚不清楚。

第二级别:不同物理常数的宇宙

有科学家是如此解释宇宙的暴胀现象的,如同面包或者馒头的“发酵”,其中的气泡不断变大,这就是我们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胀。这样的宇宙也被称为“泡泡宇宙”,或者“口袋宇宙”。不同的“泡泡宇宙”在形成的时候可能会经历不同的自发对称性破缺,导致宇宙完全不同的性质,比如不同的物理常数。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泡泡宇宙”里,物理定律可能完全不同。

相比于第一级别的宇宙,第二级别的“泡泡宇宙”相互之间并不相连,不然我们就吃不到面包啦~~

每一个泡泡里是一个宇宙,相互之间并无连接。(图片来源:google)

《黑衣人》1的尾部也展示了这样一种多宇宙的视频,我们这些泡泡宇宙都供更高一层级的文明玩弄。

第三级别: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泰格马克将艾弗雷特原始的多宇宙理论放在了这个层级,理由是::“一级和三级之间的唯一区别就是你的二重身份(另n个你)住在哪里。在第一级,他们生活在和我们同一个宇宙的其他地方,这个宇宙所有地方的三维结构性质一样,并且相互连通。而在第三级,它们生活在无限维希尔伯特空间的另一个量子分支上。”

第四级别:终极合奏

这是泰格马克自导自演的多宇宙终极演出!

泰格马克认为,宇宙中最基本的乃是数学的形式逻辑,一切、万事万物,甚至宇宙的终极规律(TOE,Theory of everything)都可以用数学来描述。原来,竟然存在某一些宇宙,那里的数学都和我们不一样,在那里,1 1不一定等于2,π也不一定等于3.14……,这样的宇宙会是一番什么样的形态?那里可以诞生生命吗?

这也难怪,一些科幻小说里面也借鉴了这一点,竟然可以改变宇宙的数学规律,对敌人进行数学打击!比如科幻作家伊格尔·特珀创作的小说《隐匿的数字》,已经被改编成电影。

宇宙的基础是数学(图片来源:google)

(二)9种多重宇宙

无独有偶,科学家格林写了一本科普著作《隐藏的现实》,其中对各种各样的多宇宙理论进行总结,他竟然整理出9种多重宇宙!

衍缝宇宙

和泰格马克第一层类似,无限宇宙中存在各个子空间。

暴胀宇宙

和泰格马克第二层类似,宇宙暴胀导致某些部分如同气泡一样出现一些新的小宇宙。

膜宇宙

格林是弦论发展史上的核心人物之一,按照弦论的假设,我们的整个宇宙如同一张膜,这张膜漂浮在一个更高维度的空间里。在这个高维空间里,还有其他膜,对应于其他的宇宙。每隔几万亿年(可能更久),由于引力或其他我们不了解的力的作用,膜就会相互碰撞和撞击。当它们碰撞时,产生的能量足以引发大爆炸。

按照这个理论,我们今天看到的物质和辐射是在最近一次碰撞中产生的,驱动宇宙膨胀的暗能量就对应于膜之间的作用力。也许未来由于膜之间作用力的变化,暗能量也可能驱动宇宙收缩。

看看看,膜撞了,又有宇宙要大爆炸(big bang)了!(图片来源:google)

循环宇宙

提出宇宙常数的爱因斯坦早年曾是稳态宇宙的支持者,在哈勃发现宇宙膨胀以后,他在1930年提出一个宇宙振荡理论,认为宇宙遵循一系列永恒的振荡,每一次振荡都以大爆炸开始,不断膨胀,直到物质的万有引力使其反弹收缩并最终以大坍缩结束,之后开始下一次的大爆炸。

下一次的宇宙是我们这一次宇宙的情景再现吗?还是会产生一个各态遍历的其他形态的宇宙?

景观宇宙

按照弦论,需要10个维度,之所以我们看不到多余的6个维度,是因为它们蜷缩起来了。这个“隐藏”起来的6维空间叫做丘成桐-卡拉比空间。原来,我们的宇宙竟然是这番景象,在最微小的地方,竟然存在着一个又一个卡丘6维空间。每当你一挥手,你的手不仅穿过了我们熟知的3维空间,还拂过了无数个蜷缩的卡丘6维空间。

还记得我们之前提过的“泡泡宇宙”吗?每个泡泡都有其独特的物理定律,然而格林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泡泡都是十维的(也许应该说,和我们宇宙平级的泡泡)。我们这个十维泡泡还可能发生量子隧穿,形成一个宇宙学常数更小的宇宙,新宇宙得到了额外的维度,膨胀速度更慢,也就变成了泡泡里的泡泡。这被叫做景观宇宙,相当于把第二级宇宙又变出了多个层次,我们的宇宙也只属于其中一个层次而已

丘成桐-卡拉比空间是这幅模样。(图片来源:wiki)

量子宇宙

就是艾弗雷特的多宇宙理论。

全息宇宙

如今,全息摄影技术已经司空见惯,在二维的照片上,可以看出三维的立体效果。

全息效果展示图(图片来源:wiki)

谁能想到,我们可能就生活在一个二维的宇宙中呢?你可能觉得这太震撼了,怎么可能呢?我们已经习惯了一个三维的世界,前后、左右、高低,一切都太熟悉了。现在你告诉我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维度,你要我如何相信?

这个灵感来自对黑洞的研究,按照某些为了调和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新兴量子引力论,比如弦论和M理论,所有落入黑洞的物体的信息被完全包含在视界的表面波动中。也就是说,三维的物体和视界二维球面(也许是其他形状)上的信息可以一一对应,也就可以相互转换。在数学上,记录和投影可以说是等效的,这完全可行。

那么问题来了,三维和二维,究竟哪个是真实的?

我们的宇宙其实是2维宇宙的全息照片(hologram)?(图片来源:google)

模拟宇宙

我们的宇宙其实处于一个计算机模拟的系统里,很多科幻影片里提到了这一点,比如《黑客帝国》,除此以外,“缸中之脑”这种point也可以算作这种宇宙。

【我们身处一个计算机之中吗?】(图片来源:影片剧照)

数学宇宙

和泰格马克的第四级宇宙类似。

弦论大师——格林(图片来源:wiki)

小结&彩蛋

这里小结一下。

1.多宇宙理论源于对量子佯谬——“薛定谔的猫”的解释,是众多对量子力学本源问题的解释之一。

2.多宇宙理论在得到明显的观测证据之前,只能称得上是一个科学猜想,并不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科学结论。

3.多宇宙理论在最新的物理学理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是最受关注的科学猜想之一,我们期待着它能够启发更多物理学家(不管是作为经验还是教训),推动科学界最前沿的发展。也许,宇宙的本源比我们的想象更加精彩!

看完权威们的故事,我们再看看非专业人士的想法,多宇宙理论在民间的接受度更高。

1995年,在一项对72名“主要宇宙学家和其他量子场理论家”进行的民意调查中,竟然有58%的人认同多宇宙理论是对的。多宇宙理论的死忠粉泰格马克也提过,在1997年的一次量子力学研讨会上,曾经进行过一项“非常不科学”的民意调查,多宇宙理论排名第二,仅仅落后于哥本哈根解释。在1998年的剑桥大学量子计算会议上,有大约200人观众接受了调查,多宇宙理论几乎和哥本哈根解释相当,仅差几票,屈居第二。

当然多宇宙理论也曾遭受过冷遇,2005年,滑铁卢量子计算大学研究所在一堂量子力学课程结束后,对不到40名学生和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多宇宙理论是最不受欢迎的。2011年在奥地利的一次会议上,33名参与者参与了一项民意调查,其中6人支持多宇宙理论, 14人支持哥本哈根解释。

从多次投票结果来看,哥本哈根解释仍稳固地统治着量子帝国,多宇宙理论却一直试图撼动它的地位,也是最最有希望的!

然而,又有谁相信,科学是由投票来决定的呢?

你相信多宇宙理论么 单选 0人 0% 相信 0人 0% 不相信 0人 0% 这个就很难说 0人 0% 害,谁知道呢,爱咋咋地 投票

0
点赞
赏礼
赏钱
0
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思量岛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思量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617470285 邮箱:info@siliangdao.com
关于作者
隔壁王大爷(千里马)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签到排行
0
0
分享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

个人中心

每日签到

我的消息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