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内部,也就是地幔这个位置,科学家的确发现了2个巨型结构,看上去就像是两个巨大的斑点,分布在不同的地方:
一个巨型结构隐藏在非洲下方,从地核和地幔边界向上延伸约1600到1800公里;另一个巨型结构暗藏于太平洋之下,向上延伸约700到800公里!而且,非洲下面的那个巨型结构,明显比太平洋下面的巨型结构更靠近地表,和地表距离更近这个斑点还显得非常不稳定。
虽然地幔的厚度有2900公里,非洲下面的巨型斑点并没有达到这么高,但已经算非常靠近地表了,再加上结构本身的不稳定性,的确不可避免会对地表造成影响,别说地震和火山喷发,就算大陆解体也不是没有可能发生。
为什么会让科学家会感到不安?实际上,这两个巨型“斑点状”结构,早在1980年代就首次被提出来,也就是所谓的LLSVP。但是,科学家们此前并不确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巨型结构存在,只是猜测它的形成原因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地壳堆积物,二是岩浆海洋的残余物。
以前,科学家们只知道这两个巨型结构存在差异,但并不知道太平洋下的巨型斑点,竟然会比非洲地下的斑点矮出1000公里。也就是说,两个暗藏在地下的“斑点状”巨型物质结构,不仅像“两块大陆”一样在地下世界漂浮着,重点是这两个结构的高度竟然能达到珠峰的100倍!至于这两个斑点的形成原因,新的研究表明很可能是地球在四十多亿年前形成时遗留的残余物质。
科拉超深井就位于科拉半岛上,洞口早已经盖上金属帽,当年花重金凿出的这口深井已经被废弃了,就连上面标记的数字都出了错。至于为什么没有挖下去,除了官方给出的资金问题,当然就是继续往下钻探难度太大,不然也不会就这么放弃,而且,也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
人类了解到地球内部结构,还得感谢两位地震学家,一位是前南斯拉夫的莫霍洛维奇,另一位是德国的古登堡。他们先后在1910年和1914年发现:
地震波会在地下50公里,以及地下2900公里的地方发生折射现象,这意味着地球内部存在两个不同的物质分界面,也就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至此,地球的内部结构就由这两个分界面,划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
另外,地下不可能存在“地心文明”,同样也是由地球内部组成物质构成决定的;
虽然地核的平均厚度有3400公里,但地核里面的物质,不是流动的液态高温物质,就是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的固态物质。试想一想,一个温度达到5000摄氏度以上,压力也处于1.32亿千帕以上的地下空间,怎么可能有生命存活下来,更不用说创造地心文明了。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