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石窟坐落于浙江省西部衢州市龙游县城衢江北岸3千米处的凤凰山麓,它是一处规模宏大、疑团重重的古代地下人工建筑群,电影《鬼吹灯》还曾在此取景。
龙游石窟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千古之谜”。2003年,龙游石窟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3月,龙游石窟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游石窟
一、石窟的发现浙江有衢江,此江在衢州的龙游县城北蜿蜒而过,江边有座不足百米的小山,名为凤凰山。山的周边分布着诸多洞穴,洞内灌满水,深不见底,当地村民称其为无底潭。
龙游石窟最初被发现纯属偶然。1992年6月,龙游县石岩背村有村民在潭边洗衣服时,发现一条特别大的鱼。捞上来一称,重达37斤!
村里四个年轻人见此有些眼热,便想用抽水机把潭水抽干,好捞些大鱼。可一天下来,水没喝多少,年轻人血气方刚,又受好奇心驱使,就昼夜不停地抽水。
抽了一部分水后,他们看到水底有雕琢过的石头,觉得下面肯定藏着宝藏,抽水的决心更坚定了。
到第4天,水下露出台阶,第9天露出柱子,17天后水终于被抽干,一座气势恢宏的石室便呈现在人们眼前。之后,这几个人又花了近一个月时间,陆续抽干了附近的6个洞窟。
龙游石窟展览馆正大门
二、地质构造龙游石窟所处的金衢盆地位于浙西台褶带与浙东华夏褶皱带交界的地质构造带,历史上常有沉降现象发生。盆地广泛堆积着第三纪衢江红砂岩和第四纪红土层,是中国南方知名的红色盆地之一。
此地为中国东南沿海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影响显著,四季分明;光照较强,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710 - 2100小时;雨水丰沛,湿度较大,年平均雨量处于980 - 200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5℃ - 18℃。
2、建造用途成疑
关于龙游石窟的具体用途,有着诸多猜测。当前学术界有十几种不同观点,包括宫殿说、墓穴说、伏龙治水说、外星说、道家福地说、穴居说、储藏说(地下仓库)、战备说(藏兵洞)等。
目前采石说的认可度较高,特别是在皖浙一带,存在很多类似这种洞窟的采石场,所以采石说确实最具可能性。国家文物局专家明确指出,6、7号洞就是采石场遗址。
但仅靠采石说不能完全判定其用途,因为龙游石窟与其他采石场存在差异。
其一,龙游石窟比其他采石场更为规整,规整得用来建造宫殿都不为过;
其二,凿痕存在疑点。石窟中有许多弧形的饰纹凿痕,而采石留下的是直条纹,没必要采用弧形开采方式;
其三,奇特的饰纹另有含义。无论是石壁还是石柱,都布满了尺寸和纹理基本一致的凿痕饰纹,这些饰纹均匀、细腻、柔和,在粗犷之中充满艺术美感,采石何必如此大费周章?
石窟的柱子与石窟浑然一体
3、如何掘出如此浩大的工程
龙游石窟的洞窟数量众多,目前已发现80多个。除洞窟数量庞大外,单个洞窟的规模也相当惊人。其具体总数至今仍是个谜。
龙游石窟特点之一:洞中有洞,洞与洞不相连
依据专家研究结果,根据已发现石窟开凿的石料量来看,至少在86万立方米以上。
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衡量,挖掘如此巨大的工程和地下空间,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当时即便不需要动用全国之力,也足以使百姓疲惫、耗费钱财,力量到底源于何处?
在没有现代机械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开凿出如此宏伟的地下工程的,这同样是一个未解之谜。
4、开掘技术为何如此超前
龙游石窟彰显了古人非凡的创造力,堪称天才之作。它不仅是古代工程科学思想与传统工艺技术的卓越范例,而且其中所体现的测量、力学等思想,远超同时代水平,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现代工程技术,令人匪夷所思。
其一,石窟的柱子与石窟浑然一体,并非常见的圆柱或多棱柱。龙游石窟内所有柱子均为熨斗型,被专家称为“鱼尾柱”,经测算这种形状能提供最大支撑力。在未发现鱼尾柱之前,现代人都不知这种柱子的优势,古人又是如何知晓的呢?
其二,除洞口稍大的2号石窟正午时的阴影光能照亮部分石窟外,其余石窟洞口都很狭小。面对深达40米的洞窟,在古代没有电灯,地下洞窟中氧气不足又无法长时间点燃火把的情况下,开掘时是如何解决照明问题的呢?
其三,在洞窟选址上,所有洞窟均为坐北朝南或南偏西,这完全是顾及洞窟的采光和采暖,显然与采石关系不大。另外,洞口小而洞内大,完全符合减少土地占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这种可持续的资源和土地利用设计实在太过超前。
其四,垂直开掘技术精湛。有的两洞之间最薄处仅隔0.5米,而且从上到下均匀一致,这需要多么精确的计算和工艺,当时的测量技术是如何做到如此精确的呢?
5、石窟为何如此布局排列?
已发现的龙游石窟集中在方圆0.3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具体数量和确切位置仍有待进一步探究。但在排列上存在某些规律令人费解。
石窟的分布规律:石窟分布于特定区域,但其具体的分布规律和设计意图尚不明确。
从外部大环境来看,此地未发生大规模战争,周边也没有庞大建筑群,龙游石窟为何选址于衢江边的一座小山下,它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及它在地形和历史背景中的作用和意义,目前尚无定论。
从内部构造来看,一是抽干的7个石窟呈北斗七星排列,后来为保护其中两个石窟已回填三个,这是人为安排还是巧合?二是有的洞窟窟顶呈45度斜下,为何是这个角度?其中有何奥秘?三是龙游石窟的洞与洞虽然相邻,却并不相通,最近的相距仅0.5米,这是事先有开采计划并经过精密计算,还是一种随意巧合?
窟顶呈45度斜下有何奥秘
6、潭中的大量鱼去了哪里?
前面提到,这个洞窟是因捕捞到三十多斤重的大鱼,吸引人们去抽干水才被发现的。不仅抽水前水潭中有大量鱼群,抽水过程中也发现有不少鱼在游动,然而据村民所说,水被抽走后,却没人捕到鱼,也不见死鱼,那么原本生活在水潭里的鱼群究竟消失到哪里去了呢?
7、有待破解的文化密码
在1号洞窟的石壁上,留有一幅石刻,刻有马、鸟、鱼三种动物,一个在地下跑,一个在天上飞,一个在水里游,为何要刻这三种动物?至今尚无明确答案。
在2号石窟的洞口石壁上,有一些奇怪的符号,乍看像裂痕,实则为刻痕,并且是有意为之,这些横竖不一的刻痕近似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到底象征着什么呢?
此外,石窟留下了大量装饰艺术,多数为弧线形凿痕,这显然是一种装饰,虽谈不上精美,但其具体的设计意图和艺术价值仍有待深入研究。
龙游石窟还有很多洞尚未开发
8、为何缺乏历史文献记载?
龙游石窟历史悠久,且建造地并非人迹罕至之处,而是富庶、热闹、繁华之地,然而关于龙游石窟的记载,在当地的史书、县志及典籍中几乎不见,当地居民也没有口口相传。如此辉煌的工程,怎么也该在史书中有所记载,至少野史轶文中也该留下些记录。
可惜,一切都没有,史书上的空白与实物的宏伟实在不相称。
龙游石窟还有很多洞尚未开发
龙游石窟不仅具有很高的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古建筑学、工程地质学和岩石力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而且也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文物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是人类最高智慧和力量的结晶。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龙游石窟是特定社会时期人类活动的产物。它或许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分工以及社会阶层结构等多方面的信息。
在历史学方面,龙游石窟犹如一部无言的史书。它的存在可能与特定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考古学上,龙游石窟更是一座宝藏。它是考古学家们研究古代人类文明的重要依据。
龙游石窟还有很多洞尚未开发
古建筑学领域,龙游石窟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建筑技艺。其独特的结构设计、精确的工程测量以及精湛的施工工艺,都是古代建筑智慧的结晶。
工程地质学和岩石力学方面,龙游石窟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同时,龙游石窟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它是一个天然的历史文化教育基地,能够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古代文明的伟大,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认同感。
当然,龙游石窟也留下了很多谜团,早日找到谜底,说不定还会发现一个被历史遗忘的文明或者文化现象。也许这会是一段全新的文明史,它将改写我们现有的历史认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增添新的分支。
参考文献
[1] 拉力赛即将来袭,这份龙游游玩攻略速速码住! 龙游县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2024-11-15]
[2] 筑梦龙游瀫丨中央湖景—石窟秘境的开发 ,龙游县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2024-11-15]
[3] 这个古老石窟发现30周年了,一起来给它的基因文化解码 ·,浙江文物网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