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和文末!
前言今年5月中旬,足浴店老板陈某解决员工短缺的燃眉之急,就招了几个大学生,可让他没想到的是,竟然掉进一场精心设计的招聘骗局。
陈老板开了一家足浴店,虽然店面不大,但是生意却非常的火爆,于是就出现了人手不够的苦恼,随后在招聘渠道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微信群里出现的一则招聘中介广告像救命稻草一般,让他一下子看到了希望。
这个广告没有太多花哨的描述,仅简单几行字,标明招聘条件以及“丰富资源”的承诺,即使没有求职者的简历和具体的专业背景,也足以吸引那些急需填补人手空缺的老板们。
那些假扮求职者的女孩们并非普通的面试者,而是经过训练的“演员”,以标准的动作和笑容向面试的陈某展示出她们的“职业素养”。这些女孩都打扮得十分精致,看起来像是专门的职业按摩师,甚至有几分专业模特的气质,行为举止中透出自信的感觉。
“中介公司”的人员向陈某举荐了数名“资深按摩师”,并斩钉截铁地承诺,她们皆是经专业培训的应届毕业生,经验富足,技法娴熟。
在对这些女孩的背景进行一番介绍之后,中介随即让陈某签订合同,并支付了中介费、管理费以及押金等费用,陈某当场支付了两万余元,抱着一丝窃喜和满满的期待,带着三名“新人”回到上海。
当晚,陈某还特意安排了夜宵为新员工接风。女孩们表现得得体大方,闲谈间的一些言语逐渐让陈某放松了对她们的戒备,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女孩的言语中隐约透露出提供“特殊服务”的暗示。
她们没有直接点破,只是模糊地提到“可以灵活处理一些服务”,似乎不经意间触碰了陈某的“好奇心”。陈某并没有警惕这些话的深意,他的一句含糊其辞的回应早已被她们悄悄录下。显然,这段录音在第二天就成了陈某的“把柄”。
次日清晨,陈某来到足浴店期待三位新员工的加入,却意外发现她们集体失踪。经过几番联系无果,陈某最终找到当时的中介公司,对方冷淡地回应,声称是因为陈某的足浴店存在“不规范服务”,导致女孩们“不愿继续工作”。
对方直接拒绝了陈某要求退还费用的请求,强调合同已生效,退款无门。这时的陈某,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算计”了。在足浴店经营多年,他对所谓的“不正规服务”已有耳闻,却万万没想到自己会因为这件事深陷骗局。
他冷静地回想起昨晚与几位女孩的对话,隐约觉得自己落入了预谋已久的“圈套”,愤怒和焦急之下,他迅速来到上海公安局报案,试图揭开这场招聘骗局的真相。
接到报警后,警方立即展开调查,发现这起案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严密组织的犯罪团伙,成员多达27人,分工明确,每个人各司其职。
调查中,警方确认,负责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虚假招聘广告的“引流组”,专门负责吸引像陈某这样的招聘者上钩,而假扮成中介公司的“接待组”负责招呼前来面试的老板,营造正规公司氛围。
涉事的表演系学生不仅是团伙中的“演员”,更是被利用的“棋子”。在利益驱使下,她们配合中介伪装成“按摩师”,通过诱导性的话语设计陷阱,配合完成录音后,她们得到了报酬,但最终也被卷入了骗局的法律后果中。
警方提醒到社交平台上的招聘广告虽多,但在求职或招聘时更应选择合法渠道,慎防微信、QQ等社交群发布的高薪、低要求的招聘广告。
学校可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学生的防骗意识,避免更多人因一时疏忽而卷入非法行为。通过健全的社会诚信体系和法律保障,招聘市场才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结语案件的背后,是陈某的遭遇,也是社会上许多求职者、招聘者都可能经历的风险,类似骗局的教训,值得每个人引以为鉴,保持警觉,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远离那些令人“上钩”的广告,才能真正避免落入“美丽谎言”的陷阱。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