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未知 > 未解之谜 > 地下的楚国 | 中国文明的另一种可能
地下的楚国 | 中国文明的另一种可能
作者:中国国家地理景观
2025-02-12
40
管理

“最遗憾的是还没有挖出楚王墓”

深冬的江汉平原,棉田里剩下一片片枯黄的空秆,油菜嫩绿,连向无际的远方。有时,路边会闪过一个低缓的小丘岗,或几处小土堆,与村子里的楼房差不多高,给单调的天际线增加点波折。平原人家没有见过山,往往把这些不过10米高的土堆夸张地称为山,或者更形象地呼为冢子。

有趣的是,民间智慧与专业意见在这点上居然重合。去熊家冢的路上,荆州博物馆考古队副队长赵晓斌指点我注意车窗外的土堆,说:“许多冢子真的是坟包,也就是考古上说的封土堆,多半是楚墓。楚墓有个特点,找到一座,附近往往有几十座。”

荆州遍地楚墓,因为附近的纪南城即战国时期的楚都遗址。纪南城因位于纪山之南而得名,遗址平面是个长方形,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3.5公里,面积约16 平方公里。我们登上小土岗瞭望,但见平野苍茫,散落着田亩、菜园、池塘和村庄,一派平和安详的景象。赵晓斌说,我们正站在古郢都东南角的烽火台上,从脚下 向西延伸出的那道若隐若现的小土坡,就是当年夯土建造的南城墙。南门外原来是长江,有水门与城内河道相通。我们往北穿过松柏村,水泥路两侧绿油油的菜地 里,不时隆起一两个荒芜的小土包——那是当年楚宫的台基。

上世纪70年代,中国考古界对纪南城遗址进行了全面钻探勘测,弄清了纪南城的布 局,确认纪南城为楚国都城。但是,到底楚国在纪南城建都多少年,学术界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纪南城是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楚都,历时400多年;另一种观 点认为,纪南城只是战国时期的楚都,历时220多年。

“纪南城西北角,发现有一些春秋时代的小墓,如果当时是都城,墓不可能埋在城里。我们 在周边挖的墓葬,绝大多数都是战国墓,很少发现春秋墓。”荆州博物馆王明钦馆长客观地说,“考古界比较一致的看法,都认为纪南城是战国时期的楚都。楚国争 霸主要发生在战国。所以,我们这里虽然只是楚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段,然而却是楚国最强盛时期的都城所在地,墓葬等级高,出土最丰富。最遗憾的是还没有挖出 楚王墓。”

北有秦皇兵马俑,南有“楚王”熊家冢

熊家冢是目前所知规模最大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其年代为战国中期。熊家冢殉葬墓和车马坑已经发掘结束,主冢及陪冢尚未发掘。大车马坑是131米长的双排坑。

大车马坑中有3乘为1车6马,按照周礼,只有天子可以驾六,可见其等级为帝王级别。摄影/和崴

战国时代的纪南城,是中国南方最繁华的都市,人口数十万,七八位楚王和无数高级贵族死在这里,附近出现了庞大的墓葬群。刘德银先生《纪南城周围的楚墓》说: “据文物考古工作者调查,纪南城周围分布大小楚冢约有1500余座。其中封土冢直径超过100米,高度在10米以上的大型封土冢约有80余座,这些大型封 土冢有的极有可能是楚国的王陵。”

纪山在纪南城北不远,属荆山余脉,最高海拔102米,低矮的山冈上散布着众多封土堆,最有名的是大薛家洼 南北大冢。在一片松林里,这两个浑圆的大型封土堆宛如两个小山头,遥相呼应。北大冢北面,还有4排略微隆起的陪葬冢。赵晓斌说:“楚墓的基本规律我们已经 弄清楚了,一般是楚王墓在南,娘娘墓在北,头向朝东,车马坑在西。这里的规模比熊家冢更大,肯定是楚王墓。”

麻烦的是盗墓贼也持同样观点。层出不穷的盗墓事件,让沙洋县纪山镇文物管理所深受困扰。他们在山顶建了一个高高的瞭望塔——纪山塔,配置防爆破盗墓监控报警系统,还聘请兼职人员巡逻,昼夜监控。死了两千多年的楚王,像生前一样,继续享受着高规格的严密保护。

荆州市川店镇双宗村的双冢,是矗立村中的两个连体大坟包,高过周围的民房。当地百姓说,双冢中间原来只能过一匹马,现在拓宽成了一条公路。登上种满青菜的西 冢,上面还有两座现代人的小双冢,寒碜极了。人人皆知,双冢就是楚王和娘娘墓。川店镇文物保护管理所在东冢边建了一间“双宗街哨所”,贴身看护。楚王墓的 诱惑让人舍生忘死。2006年底,一群亡命之徒租用了附近一个废弃粮仓,往地下打横洞盗墓,警方及时抓获了11名盗贼,其中两名被判死刑。

荆州地区怀疑为楚王墓的还有不少,考虑到历史责任,我们最好还是充当它们的看护者,而不是发掘者,除非抢救性发掘。熊家冢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已经进入了抢救性发掘阶段。

熊家冢位于荆州市川店镇西北部,一道围墙把主冢、陪冢、车马坑和南面92座殉葬墓围了起来,却把北面35座殉葬墓挡在围墙之外,那是当阳市的地界。1958 年修建水渠,熊家冢墓地曾受到严重破坏,部分墓口暴露。2006年8月,荆州博物馆开始对熊家冢进行抢救性挖掘,几年过去了,殉葬墓和车马坑已经发掘结 束,考古现场,只剩下两座最重要的墓葬原封不动:主冢的封土堆高7米,长着两株歪歪扭扭的小松树,陪冢则是一片微微隆起的草坡。

熊家冢挑动了人们的好奇心,墓主会是楚王吗?

在铸造工艺上,他们全面掌握并推广了分铸焊合技术,并且独创了失蜡法和漏铅法铸造工艺,从而使自己的铸造工艺超过中原表现出了第一流的铸造工艺水平。

青铜器的数量多,种类繁,将纤丽清秀的楚风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些器物附饰制作之精、纹样之巧世所罕见。

谁曾想到呢?还有一个地下的楚国,仿佛静静蛰伏于幽暗中的信使,在时间中耐心等待。这些失传已久的楚国物质文明重见天日,大大拓展了楚文化的疆域。

中国到底保存了多少楚墓,谁也说不清。据高崇文先生的《考古楚文化》,在迄今发掘的东周墓中,楚墓占了80%,仅湖北、湖南就已发掘了上万座。楚人素有厚葬 的传统,事死如事生。高级贵族长眠地下,往往埋入大量青铜礼器、漆器、玉器、乐器和竹简陪葬,俨如一座小型博物馆。建国以来,江陵望山楚墓的越王勾践剑 (1965年),大冶铜绿山的古矿冶遗迹(1973—1980年),江陵纪南城址遗迹(1975年),随州曾侯乙墓的成套编钟(1978年),淅川下寺令 尹子庚墓的铜器(1978年),江陵马山1号墓的丝织品(1982年),荆门包山竹简(1987年)和郭店楚简(1993年)的出土,都一再震惊世界,改 变我们关于中国早期文明的某些看法。

然而,它们都不是楚王墓。从已发掘的情况看,熊家冢的规格,远远超越了上述楚墓。以陪葬的大车马坑为 例,131米长的双排坑,排列着马车43乘,马164匹,气势宏大,其中3乘为1车6马。周礼:天子驾六。可见其等级为帝王级别。当年的香车宝马,皆已朽 烂成泥,比剪纸还要轻薄。主冢虽未发掘,但经过多次勘探,考古人员对封土堆下的情形已相当了解:墓口为正方形,边长约67米,东边的斜坡墓道长36米,从 冢顶到椁盖板21米,椁室面积约400平方米……

官方对熊家冢的定性很谨慎。荆州博物馆副馆长贾汉清称:“我们只能说熊家冢是目前所知规模最大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其年代为战国中期。毕竟,地下的东西,没有发掘出来谁也不能肯定。”

所谓规模最大,我们可以用椁室面积这一指标,与其他高等级贵族楚墓略作比较。例如,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其墓主为封君,级别仅次于楚王,其椁室面积为熊家冢 的八分之一。曾侯乙墓墓主是一国之君,身份略低于楚王,椁室面积约为熊家冢的三分之一。据专家推测,安徽寿县楚幽王墓的椁室面积在300平方米以内,那 么,熊家冢比它还要大上三分之一。我采访的许多考古专家,都认定熊家冢为楚王墓。甚至,2008年12月11日的《武汉晨报》还报道说:“昨日,争论已久 也令人期待的熊家冢墓主身份被确定——在荆州熊家冢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定:他是一位楚王。”

如果一座楚国高级贵族墓都可以动摇文明史, 难以想象,位于金字塔尖的一座楚王墓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如何改写历史!上世纪30年代,军阀李品仙在安徽寿春盗掘楚幽王墓,珍贵文物四散,墓葬结构也 被彻底破坏,令人痛心。人们对熊家冢寄予厚望,是因为相信这座楚国最强盛时期的楚王墓,通过科学发掘,将呈现楚文化最巅峰的成就。

刺绣题材与丝织品基本相近,但偏重于珍禽异兽、奇花佳草和自然物象,其中以楚人崇尚的龙凤形象最为丰富。楚丝织刺绣品的纹饰显示出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艺术性。供图/湖南省博物馆

充满物理质感的楚国

我看过熊家冢发掘的航拍照片,占地15万平方米墓地被划分为一格格探方,呈不规则长方形,仿佛一艘航空母舰,静静停泊在绿色的原野上。我来的时候是深冬,多 数发掘的探方已经回填,空荡荡的墓地里,只有主冢和陪冢相依为命,凄凉地蜷缩一角,等待命运的宣判——一旦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它们将立刻被开膛剖腹,大白于天下。

熊家冢已经开发旅游,大车马坑和十几个殉葬坑搭起了简易展示棚。走进一个殉葬墓展厅,面前一口深约四五米的竖穴土坑,长方形,坑 底放着一具套椁的棺材。棺中尸骨无存,但死者佩戴的玉器还留在原位,看上去散乱不堪。血肉之躯消失了,穿越漫长时光来到我们面前的,唯有坚硬的物质。

“荆州这边的古代墓葬,很少发现人骨架。”赵晓斌说,“我挖了100多个秦汉墓,棺材都好好的,但只发现3副人骨架。在北方地区考古,很难出棺椁,但有人骨架。各地的保存条件不一样。”

“江汉平原地势低平,潮湿多雨,棺椁、漆器、竹简这些器物,很容易腐烂,怎么能保存下来呢?”

“潮湿没关系。我们发掘楚墓,一打开,棺材都浸泡在水里,但因外面密封,里面是一种缺氧环境,反而有利于文物保存。只要是极端环境,例如极端干燥、极端寒冷、极端潮湿,都有利于文物保存。”

后来在宜城市,我听过李福新先生类似的议论。他说:“我们这边地势较高,水位忽高忽低,墓葬忽干忽湿,殉葬品容易腐烂,所以文物出土不如荆州丰富。”因此, 楚国早期文物发现较少,不仅因为年代更为久远,还与它建都于汉水中游,墓葬保存条件较为不利有关。历史留给我们一些什么,往往是偶然的。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孟华平评论说:“目前楚文化考古的特点是,墓葬多,遗址少;墓葬又以晚期(战国时期)多,早期(春秋和西周时期)少。但是经过多年 发掘,已出土的楚墓基本形成系列,有封君、令尹、司马、大夫、下大夫的,也有普通国人的,基本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的各个等级。从布局、陪葬墓的情况看,大家 都认为熊家冢是王级的。”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楚文化考古,成绩最大的,还是从无到有,迅速重建起相对完整的楚国物质文明。早在1987 年,张正明先生出版的里程碑著作《楚文化史》,将楚文化概括为六大支柱:青铜冶铸工艺,丝织工艺和刺绣工艺,髹漆工艺,美术和乐舞,老庄哲学,屈庄文学。 除了最后两项,其他四大支柱都建立在出土文物的基础上。

感谢考古学家,他们复活了一个充满物理质感、肌理、色彩和温度的楚国。在此,我们不妨略作检视。

周人重视祭祀,青铜礼器为国之重器,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楚国的青铜鼎,在春秋早期与周式鼎差不多,春秋中期以后,就形成自己的特色,束颈,折肩, 足渐高,壁渐直,体态由浑朴变成精巧,被称为楚式鼎。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王子午升鼎,立耳外撇,平底,束腰,清奇优美,给人一种舒展升腾的感觉,具有鲜明 的楚国风格。战国时期,楚国控制了中国铜矿的主产区,在铜绿山等地大肆采铜;另一方面继承了吴越先进的冶铸技术,铸造出大量的优质兵器和精美礼器。曾侯乙 墓出土的青铜尊盘,镂空繁密,玲珑剔透,是我国最早采用失蜡法工艺铸造的器物,代表了先秦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平。

楚国的漆器不仅品种和数量繁多,而且被广泛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髹漆工艺十分发达,不仅漆色艳丽丰富,而且纹样内容和形式极为繁复。

我们今天对楚人的织造工艺有所了解,实属偶然。丝织品最易朽烂,先秦实物非常罕见,以往数千座楚墓不过出土一些残件或残片。1982年发掘荆州马山1号墓, 墓主为女性,共计出土丝织品152件(其中完整的衣物35件),包括绢、绨、纱、罗、绮、锦、绦、组、刺绣等类别,品种多样,纹饰华美,工艺精湛,被人称为“丝绸宝库”。我们因此知道,战国时期的楚国,其蚕桑、织造和刺绣的水平已经跃居列国之首。

竹木器具,凡精工制作的,楚人无不髹漆彩绘, 数千年后斑斓如新。在荆州博物馆参观珍品馆,最让我震惊的就是那些木雕镇墓兽了,它们造型怪异,由方座、身首和鹿角组成,凸眼,吐舌,看上去神秘狰狞,仿 佛来自异域。另一种引人注目的木雕是虎座鸟架鼓,主体由双虎、双凤、扁鼓三大部分组成。有意思的是,双凤塑造得高大轩昂,背向而立,脚下屈伏的双虎十分矮 小,有人认为体现了楚人的凤崇拜。这些非常成熟的艺术品,与我们熟悉的传统图式大不相同,这意味着它们缺乏继承者。在寂静中,我仿佛看见一把锋利的刀,在 两千多年前无声地划过,从此这些器物失去了踪影。

楚人往往于丝帛和器具上浓墨重彩,留下帛画和漆画,让我们感受到他们飘逸、艳丽的画风,例 如包山2号墓出土的《车马人物出行图》。楚人在音乐方面的造诣更令人瞩目。《吕氏春秋》记载了伯牙鼓琴、钟子期知音的故事,真正的琴音早已随风飘逝,但各 地出土的成套乐器如编钟、编磬、鼓、瑟、琴、篪和排箫等,却将战国时代的楚音体系保存了下来。

湖北省博物馆有个表演厅,台上架设着曾侯乙墓编钟编磬仿制品,几位乐师扣钟调磬,楚音再响。清亮的乐曲中,小腰长袖的楚女翩然起舞。我提醒自己:“这是连司马迁都没有听过的楚乐。”

如果中国由楚人统一

这是根据湖北九连墩楚墓复原的一幅楚国征战图。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和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它的武库是最庞大而且最先进的。楚国,在西周时期还是一个蕞尔小邦, 进入战国后已是一个“带甲百万,地方五千里”的泱泱大国了。也正是这样一个楚国在纵横捭阖的征战中,以自身特有的传统文化向外辐射,所及之处,兼容并蓄, 最终形成了独具风貌的楚文化。郭沫若曾说:“中国由楚人统一,由屈原思想来统一,我相信自由空气一定更浓厚,学术的风味也一定更浓厚。”摄影/和崴

如果中国由楚人统一

楚人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伟大民族。在长达800多年的征战中,他们从汉水中游的一个小部落,突破重围,灭国无数,发展为拥有江淮平原的泱泱大国。他们心胸开 阔,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而是兼收并蓄,博采夷夏之长。先秦是北方华夏文明大创造的时代,但长江流域楚文化的崛起,亦足以傲视中原。他们精力充沛, 前程远大。

战国末期,七国争雄,是中国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一般认为,秦楚最具统一中国的实力。纵横家说:“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秦楚之争,决定了中国文明的基本走向。

“秦统一后,一种独立的楚文化消失了。”刘玉堂先生说,“西汉建立后,政治上继承了秦国的遗产,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这就是大家说的汉承秦制,但文化上是汉承楚制。秦人没什么文化,西汉流行的都是楚文化。可以说,楚文化变成了汉文化。”文化上汉承楚制,刘玉堂先生所说,正是近年来楚学研究的成果之一。西汉是一 个楚人建造的帝国,楚文化大行其道。汉皇室都是楚歌爱好者,高祖的《大风歌》、武帝的《秋风辞》,都是文学史上的名篇。汉高祖刘邦更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楚 迷,据《史记》记载,他偏爱楚声、楚舞、楚服。不少学者认为,汉文化是楚文化的隔代传人。李泽厚在《美学三书》中甚至说:“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 分。”如果这样,秦楚相争,便有一个出人意外的结局:秦灭楚,汉灭秦,最后的胜利者依然是楚人。

历史不容假设,但郭沫若就假设过。1942 年9月,他在《论古代文学》一文中表示:“中国由楚人统一,由屈原思想来统一,我相信自由空气一定更浓厚,学术的风味也一定更浓厚。”的确,灿烂的楚文化 被秦人斩断、抹杀、清洗,失去了成为中国文化主流的机会,令人遗憾。首次在全国舞台亮相的秦人,焚书坑儒,禁诗书,毁六国史籍,演出了一幕残暴、专制和仇 视文化的戏剧,积淀为中国文化两千余年来难以清除的致命基因。

无论如何,楚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早已灭亡。它的极小一部分遗产掩埋地下,秘密抵达我们的时代,引起今人的惊叹,但没有在历史中发生影响。汉朝毕竟不等于楚国,汉文化并非楚文化。作为一个继承了秦王朝版图的强大帝国,汉朝最终超越 了秦楚恩怨,在数百年的民族和文化融合中,创造出更加博大的汉文化。秦人与楚人都变成了汉人,秦文化与楚文化,都成为一种元素融入汉文化。

0
点赞
赏礼
赏钱
0
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思量岛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思量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617470285 邮箱:info@siliangdao.com
关于作者
好名字就是我这个(千里马)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签到排行
0
0
分享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

个人中心

每日签到

我的消息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