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窑瓷器代表中国古代瓷器生产的最高成就,并且带动了民窑瓷器生产技术的进步。在当年的景德镇御窑厂,当年烧成的瑕疵品或落选品,为避免流入民间,均被打碎埋于地下,多年来,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联合多家考古单位对御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数以千万计的御窑瓷片得以焕发新生机,解密御窑往事。正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举行的“瓷都千年”特展上,就有许多精心修复后展出的古陶瓷精品,我们一起去看看。
在“瓷都千年”特展上,有一件刚刚重新修复展出的“明成化斗彩瓜瓞螭龙纹天字盖罐”。“斗彩”是明代御窑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类,传世稀少,而其中的“天字盖罐”更为罕见。这件1987年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天字盖罐”,采用了最新的“降阶法”重新修复成功,让世人能更好地领略到明代成化御器之美。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修复部负责人 江小民:发掘出土之后,它是混杂在一起的,所以这些瓷片出来了,我们首先要对它进行分类,从它的纹饰从它的釉色进行分类,最后把同一个品类的器物我们集中在一起,再来对它进行拼对。
据目前考古发现,景德镇瓷业早在唐代就已颇具规模,这次展出的这件青瓷腰鼓,就是出土于景德镇南窑遗址的一件唐代典型器物,造型上与中西亚文化的交流有关。而到了元代,景德镇瓷业有了制度、工艺、装饰的创新,特别是从西亚地区进口了青花料“苏麻离青”后,让元代的青花瓷放射出耀眼的时代光芒。
这件清代中晚期外销的广彩人物花鸟纹镶铜瓶型钟,由中外匠人共同合作完成,是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一个典型器物。它的瓷瓶白胎是在景德镇烧制,然后再运往广州,在白胎上进行着色绘画后,再卖往欧洲,欧洲人又根据自己的审美以及实际用途,在瓶身镶嵌有顶盖、底座以及铜钟。
这件明代万历年间欧洲人定制的“克拉克瓷”大盘,盘心是典型的中国图样,白鹭和莲花,寓意“一路连科”,而盘壁“开光式”的构图则是欧洲人喜爱的样式。中国瓷器的大量外销,成了有史以来第一批全球化商品,让世界了解了中国陶瓷以及其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而如今,这种中外陶瓷文化的交流、碰撞更是让中国和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博物馆处负责人 汪哲宇:这些外销瓷在当时明清大量出口,第一是为我们国家当年争取了很多收入,第二个来讲极大地影响了全世界人的一个生产生活审美方式。我们看到一些外销瓷上面,就包括有很多欧洲的这种文化的元素进来,这样的东西更多地体现了全球化的这样的一个文化的影响。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