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未知 > 未解之谜 > 宇宙万物的诞生,都要感谢这个未解之谜
宇宙万物的诞生,都要感谢这个未解之谜
作者:光明网
2025-02-12
126
管理

物质和反物质的性质存在微小的不同。物理学家正在亚原子层面上寻找这一现象的原因。

在宇宙诞生之初,正反物质本应是等量产生的,但在当前的宇宙中,物质却明显占据了上风,构成了我们看到的一切,反物质几乎完全消失不见。物理学家认为,这是由于正反物质并非完全对称所导致的,但却不能解释正物质的巨大优势。研究者希望,对介子这种由正反两种夸克组成的粒子的研究,能找出破坏平衡的额外力量。

撰文 | 乌尔里希·乌韦尔(Ulrich Uwer)、约翰内斯·阿尔布雷希特(Johannes Albrecht)

翻译 | 刘彬

我们所处的世界,物质和反物质明显不平衡,这是当今物理学的一大难题。目前看来,宇宙中并不存在由反物质组成的行星、恒星或星系,至少我们尚未发现任何相关的迹象。然而在宇宙的早期阶段,正反两种物质应该是等量存在的。在那时,高能辐射不断创造出大量粒子反粒子对,两者仅有电荷不同,之后它们又相互碰撞,一起湮灭。到了今天,在宇宙已经充分冷却之后,每10亿个辐射粒子只留下了1个物质粒子。这点小小的盈余足够创造出我们的物质世界,但是,那些反粒子去哪了?

1967年,俄罗斯物理学家安德烈·扎哈罗夫(Andrei Sacharow)提出,物质之所以在数量上占据了优势,原因是物质粒子和反物质粒子之间存在细微差别。两者之间必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同,而不是完全对称——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对称性破缺。

对称性在物理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日常都会体验到的一种对称是空间镜像对称:当我们从镜子里观察世界时,乍看上去镜中世界和本来的世界一模一样。但如果仔细看,我们会发现,右撇子在镜子里成了左撇子,右旋螺丝变成了左旋螺丝。

在B0介子衰变为K介子和π介子过程中,可以看出正反B0介子的行为存在差异:发生 B0→K π–衰变(图a)的B0介子数量要远远大于发生 →K-π 衰变(图b)的介子。

除重子外,目前还有另外一类粒子也很难被精确测量:那就是中性D介子。这种粒子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唯一一种拥有三分之二电荷夸克(即上夸克和粲夸克)的中性介子。虽然中性D介子是在B介子之前被发现的,但是直到2013年,科学家才通过LHCb实验明确无误地证明它也存在混合,或者说振荡现象,也就是介子和自身的反粒子能相互转变。之所以很难观察到中性D介子的振荡,是因为它的振荡频率过慢。在经历足够长时间,得以转化为反粒子之前,大多数粒子已经衰变了。因此,首选需要大量的D介子,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些非常长寿的粒子最终经历正反粒子的转化,并让物理学家观察到。在D介子身上,粒子-反粒子不对称更是难以观察到,因为根据理论预言,这个数值非常小。

尽管目前在LHCb上进行的对称性测试最高精度能达到0.1‰,但是采集到的数据还远远不足以观察到预期的不对称性。不过,由于这种不对称性很小,需要极为精确的测量,所以一些意想不到的效应可能相对来说很强,能够明显影响测量结果。因此,我们还是可以期盼有惊喜出现的。

在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相当大的情况下,新的物理现象有时会被掩盖住,比如说,被当成大质量的未知粒子带来的效应。LHCb的科学家计划在2030年前将数据集扩大十倍,同时还要优化探测器以能适应更大的数据传输率,这样就能显著降低测量中的不确定性。LHCb将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夸克物理中的粒子-反粒子对称性破缺。如果真的存在未知的新效应,LHCb应该能够发现它们。此外,物理学家也在通过其他实验研究中微子可能存在的CP破坏。也许,早期宇宙中真的还存在一些我们此前未知的粒子或CP破坏机制,因为很明显,我们目前在介子实验中所观察到的CP破坏强度,并不足以解释为何宇宙中物质是过剩的。一定还有一些未知的东西做出了贡献,而它们一定会在粒子世界中留下蛛丝马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找到它们。

来源:环球科学

来源: 中科院物理所

0
点赞
赏礼
赏钱
0
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思量岛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思量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617470285 邮箱:info@siliangdao.com
关于作者
让思绪飞一会儿(千里马)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签到排行
0
0
分享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

个人中心

每日签到

我的消息

内容搜索